9月28日,马来西亚国防安全媒体刊登了巴基斯坦前海军司令、现任海事研究所所长赛义德的一段直言不讳的话。他明确表示配资查询网,巴基斯坦希望将中国研制的定向能武器,例如LY-1,纳入本国的防务体系。这句话意义重大:说话者资历深、点名具体型号,而且强调的是“融入使用”,不是简单的展示或摆拍。
LY-1在国内有个流传的名字“燎原-1”。它刚进入公众视野不久,就有买家表达了浓厚兴趣。这件事传递出两个关键信号:一是巴基斯坦对这种武器的需求迫切;二是激光武器正从实验室和演示阶段,逐步走向实战部署。换句话说,各方不再满足于模型和PPT演示,希望看到这种武器在实战中能否真正拦截无人机或其他低空威胁。
不要被大型阅兵或展示场面的光鲜表象迷惑:许多亮相的装备短期内并不适合出口。比如像鹰击-17、鹰击-19这种射程远超300公里的远程打击武器,受多方面限制难以外销。即使没有签署具体条约,实际操作中也会有自我限制,考虑地区平衡和核心技术保护。因此,高超声速和超远程打击武器短期内走向海外市场的可能性很小。
展开剩余76%LY-1则不同,它不是战略级的远程杀伤武器,而是面对低空、小型、数量多目标的一种“快速拦截”利器。它的价值不在于射程,而在于反应速度、使用成本和连发能力。对付单架无人机,用昂贵导弹显然不划算;而激光武器主要消耗电能,发射连贯、成本低廉,更适合对付蜂群无人机、低慢小弹道或直升机等目标,能在节奏上占优。
国内已有LY-1的舰载和陆基样机亮相,但真正的实战经验还很少。激光武器在真实条件下要面对诸多挑战:空气湍流影响光束稳定性、雨雪雾霾削弱能量传输、目标遮挡与反掩蔽、热管理与冷却需求、电力供给约束、以及与现有火控指控系统的协同问题。这些问题只能在实地使用中逐步摸索并积累经验。谁愿意在真实环境中一起试验、一起记录数据,谁就能成为有价值的合作伙伴。巴基斯坦显然表现出了这样的意愿。
关于部署方式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把激光系统直接上舰,这听起来很漂亮,但改装成本和技术门槛都很高。激光系统对电力和冷却要求大,把LY-1硬塞到现有军舰上,往往需要大幅改造舰载电力系统、甲板结构和控制软件,这既耗时又费钱。特别是巴基斯坦现有主力舰艇设计紧凑,改装空间有限,短期内上舰并非易事。相比之下,把LY-1先部署在陆地上的重要目标周边(如军港、弹药库、雷达站和指挥节点),更现实也更有效。
近几年,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战术被大量验证,美国和其他国家纷纷去现场“取经”。与此同时,无人机及相关技术也通过传统军贸渠道流向地区国家。对巴基斯坦而言,南部防空薄弱的问题暴露出高价值目标(如军港、造船厂)容易成为对手的重点打击对象。如果不补强这一短板,一旦冲突升级,后果会非常严重。
面对成群结队的低成本无人机攻击,用传统的高射炮或是短程拦截导弹来逐一应对,既昂贵又低效。激光武器在这种场景下具有明显优势:见效快、每次拦截成本低、可连续对抗成批来袭目标。因此,把LY-1等定向能系统部署在关键地带,形成一个“成本可控”的防御链条,是一种务实的选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武器出口不仅是卖装备,还是技术和经验的共同积累。历史上也有先例:一些国家引进先进防护设备,不只是为了保护本国设施,也为了参与试验、反馈数据、完善系统。若LY-1进入巴基斯坦,双方可以在真实操作中获得有价值的作战数据——包括天气影响、地形对光束的干扰、敌我识别与协同问题等。这些数据对于后续改进和量产都极为重要。
有人担心出口激光防御系统会破坏地区战略平衡,但需要区分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打击武器。将激光防护设备部署在基地和港口,目的主要是防御,减少被动损失;与出售远程打击能力、改变进攻性力量投射完全不同。况且,高端远程打击系统本身就受限于技术和政策约束,不太可能短时间内大规模外销。
许多人对未来的想象是激光炮成片上舰、列阵防御,但现实中更可能的路径是先从陆基试点开始。等陆基系统在电力管理、目标识别和环境适应等方面成熟后,再考虑舰载化和规模化部署。优先解决当前紧迫的“低空无人机”威胁,才是当务之急。
总之,巴基斯坦这次公开表达的购买和合作意向,像是给这一进程按下了快进键。设想一个场景:南部军港附近的一套LY-1接入本地防空网,与雷达共享目标信息;来袭的无人机群从海面方向逼近,传统高炮耗费第一轮弹药,导弹保留给极高价值目标配资查询网,而激光系统对准序列目标,快速、连续地消灭多架无人机。在这套组合防御中,激光充当“高效补刀”,既省钱又能显著提高防护能力。理解了这个场景,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巴基斯坦会对引进LY-1表现出真诚而强烈的兴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